微软独家丨知己:高科技人才需要打好哪些牌?
编者按:
近日,在微软智汇学院的一场演讲中,微软合资公司CEO Clement HSU从”知彼“和”知己“两个角度,向大家讲述了高科技人才在跨国大公司的生存之道。
小编将演讲精华整理成下文,分上、下两篇,以飨读者:
(下)知己:高科技人才需要打好哪些牌?
在上篇中,我们探讨了跨国大公司的的优缺点,揭开了跨国大公司的神秘面纱
接下来,我们就从自身的角度出发,继续研究一下,什么样的人才最合”高大上“的跨国大公司的口味,而高科技人才自身又需要打好哪些牌呢?
「跨国大公司的用人偏好」
1.诚信
任何公司都要求其员工具备诚信的品质,在跨国大公司,诚信更加重要。因为跨国大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各个不同国家,需要进行沟通的两个人可能从未见过面,如果没有诚信,很多事情都会难以推进。
2.团队精神
在跨国大公司员工众多、产品线复杂的情况下,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。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大量人员参与,其中一个人不管个人能力有多突出,都需要融入团队里与他人合作。
3.快速融入企业文化
一个公司的文化形成需要经过几十年,它是很难改变的。所以是否适合公司文化,也是跨国大公司用人时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4.创新激情
在跨国大公司里想做创新非常困难,虽然它很鼓励做创新,但创新就代表非标准,而大公司里又有很多流程,因此创新就代表要打破那些标准流程。正如前文所说,跨国大公司的创新需要面临许多质疑和挑战。
5.发展潜能
跨国大公司更加看重人才潜能,也会通过不断轮岗的方式,来评估和发掘员工的潜在能力。
了解了跨国大公司的用人偏好之后,来到我们的核心内容了:那么高科技人才需要怎么做,才能赢得企业的芳心呢?
👇
「高科技人才需要打好这十张牌」
1.推销自己,经营个人品牌
上篇说到,在跨国大公司,你可能只是一颗小螺丝钉。一颗小螺丝钉怎样让别人看到呢? 我们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。做产品有一点要求是:要做得品牌化。品牌的好处是什么?比如一个打上了LV标志的包,相比其他不知名的包,即使是同样材质,价格也可能相差5倍不止。那么我们个人,同样需要推销自己,打造成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。
在做产品的时候人们会做SWOT分析(Strength, Weakness, Opportunity, and Threat),我们个人也需要做这种分析——要知道我们的优势和弱点在哪里,哪里有机会和风险。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发扬自己的优势、避开自己的弱点,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寻找可能的机会、避开潜在的风险。
2.如何打造个人品牌
前文说到需要打造个人品牌,但怎么打造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难题。其实你的个人品牌不一定必须和你的岗位相关。比如你对滑雪的各种事项都十分精通,那么当你的公司老板想要去滑雪的时候,很可能就会来问你关于滑雪的装备、场地等问题,虽然这是和职业无关的内容,但这就创造了你和老板直接沟通的机会,也会让他因为”滑雪“这一独特标签而对你留下印象,这种印象就是你的品牌。
个人的品牌不仅仅可以从个人爱好来打造,你要关注每一个你相对于别人的差异和优势。比如在一些欧美国家的跨国大公司内,你对中国市场有特别深入地了解,在公司需要进行中国市场的业务时,你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当多的本土信息,这就是你的优势。
品牌的基础是声誉。声誉一定是长年积累下来的,尤其在员工数以万计的跨国大公司,如果不爱惜自己的声誉,有一些职业污点,会很难生存发展下去;当然从另一面来讲,如果你曾经对公司做出很大贡献、一直保存良好声誉,这也会促使你形成正面的品牌。
3.诚实面对自己
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世俗的期许,可能是自己、也可能是别人给自己加上的,在这种情况下,你一定要做到诚实地面对自己,因为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。
微软团队里面有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程序员,可以成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,但是他十分抗拒社交,也不喜欢面对客户。他说他在电脑的世界里就过得十分快乐,一心一意做程序就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。所以诚实地面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,这会决定你是事倍功半或是事半功倍。在各种艰难的环境里面,只有你喜欢的事你才有动力坚持去做,如果只是为了工资、职位等等,是做不长久的。
4.踏出舒适圈
前面说到跨国大公司用人特点之一是看重创新激情。有创新的激情,就意味着要踏出舒适圈。随着工作时长的增加和工资的增长,如果你一直在舒适圈里闭门不出,工作项目没有任何突破和改进,那你很可能要面临被取代的风险。所以你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往外踏。
那么要怎么踏出去呢?一种方法是做存量。存量就是在你熟悉的领域里面做得更多。比如你写代码的实力,哪怕这些没有提升很多,它也会提升你的软实力。你的工作内容多了,你会需要去管理时间、资源、人际关系、还有社会联结,这就是软实力。
另外一个方法是做增量。增量就是去到不熟悉的领域。当然这些领域会有较大的风险,所以需要循序渐进、有计划地去做。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以后,如果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,这不止会建立你自己的信心,也会建立别人对你的信心。
5.社会联结、合作关系和影响力
在一个几十万人的公司里面工作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各种人际关系,这就像在一个社会网络中活动,你在社交网里和他人的联系,就是社会联结,你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维护这种社会联结。
合作关系则有所不同。像大公司和供应商、甲方和乙方之间就是合作关系,这通常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。我们经常看到甲方刁难乙方的一些案例,并不是说乙方的资历、能力等低于甲方,而是在这一项目中,由于甲方和乙方的关系,需要这种妥协和合作。
最后一点是影响力。在一个大公司里面,受你管辖的人、事、物几乎都不是大问题,你需要的是得到那些权力比你高的人的支持,因为他们的支持与否,会决定你的工作项目能否顺利进展下去。这种支持度,就是你的影响力。
6.同理心
在大公司的体制里,你常常会觉得到处碰壁,总有一些人会跳出来反对你的意见。这时你需要设身处地地思考,并不是他在故意针对你,那是他的工作职责所在。接下来你就需要去找一个共鸣点,来解决你们之间的不一致。这个共鸣点可能只是小小的一个点,但是就能帮助你通过这一关。而接下来你的每一步难关都可以如此通过。
7.培养自己的老板思维
首先需要明确老板的定义。在你自己经营的公司,你就是老板,但是在跨国大公司里面,每一个管理者都只是职业经理人,这里的”老板“就需要分层。
老板在做决策的时候,最重要的一个中心思想是:“什么是对这个组织最大的利益?”,而除此之外,在这种超大公司里面,老板都是会钻营己利的。所以也会考虑“什么是对老板自己最大的利益?”,有时候组织的最大利益和老板的最大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。当你尝试使用老板思维时,可以去从这几个问题出发。当然你不一定会刚好跟老板想的一样,但你提出来的建议可能会比较符合老板的期望,老板对你的印象就会有很快的提升。
8.及时沟通,做好准备再找老板
诺基亚公司有一个有趣的事例:有一位员工发现,自己的一位上司在好长一段时间里,都对自己视而不见,把自己当空气。这位员工感到十分不安,因为有很多事项需要和这位上司打交道,如果他对自己有所不满,会是很严重的事情。于是这位员工就直接找到上司,他没有直说任何人名,只是把自己的境遇描述了一遍,便成功化解了这一问题,之后他的上司甚至开始主动和他打招呼。这就是主动、及时地和老板沟通的重要性。
另外就是做好准备,带着解决方案找老板。老板最讨厌的就是员工来约会面时间,只提一大堆问题,而没有解决方案。虽然能够直接和大老板沟通是很不错的机会,但你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,不要说太多空话,否则容易适得其反。
9.学会选择老板,尽快行动
人们常说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在跨国大公司一定要会选择老板。
首先是之前所说的:诚实面对自己。你要看你自己和老板是不是气味相投、在一个频率上,这样你才会愿意长久地跟他做事,如果话不投机,他怎么可能跟你惺惺相惜呢?
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,你选择的老板要在主赛道上,也就是说,他选择的项目要是当前时代的主流,符合时代浪潮。
第三,你需要去判断老板是在上升阶段还是稳定阶段,或者是在瓶颈阶段还是下坡阶段。这也会影响到你之后的职业发展进程。
第四,假如你通过以上因素选对了老板,就需要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——他会同样选择你吗?你需要向你的老板展现出你的能力,让他看到强将手下无弱兵,获得他的信任。
最后提醒一下,如果确定有了理想的公司和老板,你要尽快行动,跨国大公司的很多职位名额有限,优秀的人才也很多,你需要抓紧时间去争取。
10.管理情绪,提升认知
戈尔曼提出,情商里面有五个元素:自我意识、控制情绪、自我激励、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。其中的自我意识就相当于中国古训的吾日三省吾身,你要不断地去检视自身的情绪,进而控制情绪。
有一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有情绪的时候的状态,叫“言多必失”:情绪失控时,你不管讲什么都难免出差错。这时你需要沉静下来,可以先短暂离开那个环境,然后再回来,这会有效降低你的情绪压值。
控制自身的情绪之后,还需要去认知他人情绪,即换位思考,也是前文提到的同理心。有同理心,才能减少和同事之间的矛盾,建立和谐的关系,这有利于解决很多问题。
「总结」
高科技人才在跨国大公司的生存之道,是一场比拼综合实力的持久战。这十张牌环环相扣,单独打出哪一张,都不会有明显的效力。打好组合牌,做好完备的职业规划,乃至备用计划,才能打好这场持久战。
--END--
更多来自微软智汇学院的精彩内容:
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“智汇AI”微信公众号
解锁更多精彩内容
本文编辑:Wang Jinghua